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14:4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实践教学,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建设,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配合理论教学,从而达到培养

实践教学,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建设,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配合理论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独立工作与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地理学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该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已有研究中,许树辉等学者认为应对照教育部2012年专业目录对学生通用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技能的要求,相应开设课堂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环节设计的社会关联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相结合,共同建立起课内实践环节、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2]。杨立国等学者针对衡阳师范学院的学生状况和地区特点,从课程体系、教学基地和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3]。李渊等学者从理论上提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1]。张晓娜则从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出发,在分析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实践教学现状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公共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社会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环节为重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4]。尹艳琼等学者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对该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实验课程、素质拓展、实习课程、综合实践、实训课程等五大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的设想[5]。张守忠和王兰霞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5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6]。

上述研究从目标、内容和模式等侧面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但并未从市场需求出发,也未能结合毕业生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践教学不够体系化、可操作性不强,亟需进行改革。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2013年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招收四届本科生,目前在校学生为142人。在学校应用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三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指引下,本专业立足于粤北山区、从广东省及粤湘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院校以往办学特色和师资队伍状况,遴选社区规划与房地产、旅游发展与景区规划两个方向,培养能够从事村镇(社区)规划与管理、房地产评价与管理、旅游规划

与开发的应用型、创业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技能要求分析

(一) 规划先行,已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常态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呈现迅速发展态势。目前中国城镇人口达7.5亿,城镇化率已超过50%。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下,社会、环境因素被纳入城镇化分析框架,城镇化发展质量,城镇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高度关注。与传统城镇化理论相比,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推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更强调产业化与城市镇化之间的同步协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资源稀缺、环境污染,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等问题,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及其差异化问题,城镇交通、住房、工程管线布局、环卫设施等城市实体空间规划问题,以及城乡建设“人地和谐”关系构建、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文关怀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均需要好的规划,需要兼具可行性和超前性的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讲,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系列规划,化解现实瓶颈,成为新常态下城乡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以韶关市为例,近期有包括278个省级贫困村在内的行政村要进行村庄规划,亟需大量能够从事村镇调查、规划设计与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综合型规划专业人才。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规划类专业对接社会需求的重要选择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0/0709/368.html



上一篇:封面照片简介:韶关学院图书馆
下一篇:韶关学院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因素分析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韶关学院学报版面费 | 韶关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韶关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韶关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