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明代中期关中士人与阳明学的学术分歧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05: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弘治朝大兴文教,关中“敦本好修之士翔集”,正德朝“关中人士代兴递作,彬彬焉,称盛焉”①王维桢:《赠督学李大夫序》,《槐野先生存笥稿》卷四,明万历刻本。。文学复古运

弘治朝大兴文教,关中“敦本好修之士翔集”,正德朝“关中人士代兴递作,彬彬焉,称盛焉”①王维桢:《赠督学李大夫序》,《槐野先生存笥稿》卷四,明万历刻本。。文学复古运动是由一批刚健有为的郎署新秀对台阁体平庸肤廓文风的批判所引发,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康海、李梦阳、王九思、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七人,号称“七子”,七子中有三人为关中士人。在文学复古运动及其后反抗宦官刘瑾的政治斗争中,包括“七子”在内的士人与吕柟、王阳明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士人群体,他们之间相互交往,促进了明代学术的发展。关中士人对阳明学的了解途径除了与阳明本人的直接交往外还有与阳明门人的交往。阳明门人地域分布广,人数众多,许多阳明门人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关中士人和阳明门人的交往主要是在仕宦阶段进行。通过彼此之间的论学,互有取舍。关中士人对阳明学的主要方面也存在分歧,其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关中士人笃信朱子学;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关中士人对阳明学的了解来自间接材料,致使对阳明学本意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同时由于阳明在世时其门人对阳明学认识本就存在分歧,致使后来阳明后学内部门派林立,部分阳明后学废修言悟,学风空疏,让秉承笃实学风的关中士人无法接受,产生对阳明学的误解与排斥。

一、对良知学的分歧[见英文版第81页,下同]

良知学是阳明学的根基,阳明曾言其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①王守仁:《寄正宪男手墨二卷》,《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91页。。这蕴含着德行伦理与理念伦理的某种对峙②参见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5页。,阳明的良知学具体包括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两个方面,从阳明对良知学诸多阐释可以看出阳明良知学对儒释道相关理论的借鉴与融合,这种借鉴与融合一方面开辟了儒学内部的新境界,但同时也引发了儒学内部对阳明学“近禅”的指责与清算。在诸多指责与清算中,“良知”问题首当其冲成为指责与清算的对象。在诸多关中士人与阳明及其后学的论辩中,多涉及良知问题。

吕柟虽对阳明的良知学的提出表示出敬意,认为“阳明本孟子‘良知’之说,提掇教人非不警切”③吕柟:《鹫峰东所语第十五》,《泾野子内篇》卷十,赵瑞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89页。,但对于良知问题与阳明存在分歧。

吕柟对良知说具体内容的看法在现有记载中少见,在其《赠玉溪石氏序》中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表明了其对良知说的质疑,其言曰:“比予再告且谪,而阳明子官益尊,道益广,讲传其说者,日益众”,“视予初论于史官者颇异焉”,于是“日思见阳明子以质疑”,只可惜“未获”。④吕柟:《赠玉溪石氏序》,《吕柟集·泾野先生文集》卷六,米文科点校整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33—234页。此信中所言吕柟感觉阳明学“颇异”于“初论于史官”的即为阳明的良知说,遗憾的是阳明在征思田后病逝,吕柟无从与阳明质疑“颇异”的问题。吕柟对良知问题的微词主要是吕柟认为阳明学的良知说忽视了人的禀赋差异性,这个问题在吕柟所撰的《仰止亭记》和《鹫峰东所语》中同时出现,两篇记录中吕柟对话的对象都是笃信阳明良知说的阳明门人。阳明门人期望吕柟能认同阳明的良知说,但吕柟皆以“良知说为一浑沦”为答,在回答阳明门人章诏时具体曰:“圣人教人,每因人变化。如颜渊问仁,夫子告以‘克己复礼’;仲弓,则告以敬、怒;樊迟,则告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盖随人之资质学力所到而进之,未尝规规于一方也。世之儒者诲人,往往不论其资禀造诣,刻数字以必人之从,不亦偏乎!”⑤吕柟:《鹫峰东所语第十五》,《泾野子内篇》卷十,赵瑞民点校,第87—88页。关于人的禀赋差异性问题,吕柟认为阳明良知说“中人以上虽或可及,中人以下皆茫无所归”⑥吕柟:《仰止亭记》,《吕柟集·泾野先生文集》卷十七,米文科点校整理,第588页。。《仰止亭记》作于嘉靖八年(即阳明逝世第二年,1529),是阳明弟子江若曾为纪念阳明正德末年在九华山讲学,修建仰止亭,请吕柟作记以示纪念。《记》中吕柟提到的人的禀赋与对阳明学的接受问题可能受到天泉证道中王畿与钱德洪关于“四句教”争辩时阳明的判定有关,阳明曰:“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者,即本体便是工夫,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者,须用为善去恶工夫,以渐复其本体也。”⑦黄宗羲:《浙中王门学案》,《明儒学案》卷十二,沈芝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9页。综合上述吕柟关于良知说三个观点可以看出,吕柟认为阳明的良知说存在一定隐忧,下根之人由于无法真正理解良知说易产生误解与误读,将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后来阳明后学出现的许多弊端其实就是吕柟所担心的问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阳明良知说本身存在一些理论缺陷和不足,吕柟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这就是吕柟对阳明良知说产生分歧的原因。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1/0506/600.html



上一篇:关中理学与史志关系的典型例证高陵县续志
下一篇:习近平群众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超越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韶关学院学报版面费 | 韶关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韶关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韶关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