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3)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14:4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 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相对不足 拥有一支行业职业素质高、教学科研水平高、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

(三) 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相对不足

拥有一支行业职业素质高、教学科研水平高、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赖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共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人,占50%;博士(含在读)6人,占60%。尽管教授博士人数不少,但在师资结构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专业教师占比大,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测量类、规划设计类、市政工程类专业教师占比少;教师科研偏重于基础性研究,理论探究多于实践应用,重科研轻教改。教师中,虽然有2人拥有“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证,1人被聘为“韶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3人有在规划设计部门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但专业教师缺少行业职业训练,与规划单位交流、实践的机会少、实践经验少,独立承接规划项目少、深入行业企业随岗培训和挂职锻炼少,专任教师服务地方、承接或参与规划实践的能力不足、机会不多。

(四) 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

良好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质量管理和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目前,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上、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上,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包括: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不到位;校内实训(实验、实习)与校外实习实践衔接机制未建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科技创新、暑期“三下乡”、“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等为平台的第二课堂形式多于内容;课程实验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实习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的体系化未建立;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教研和行业规划项目实践训练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未出台;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生评价、实习实践、教学竞赛、毕业论文到社会反馈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奖惩激励办法尚未建立。传统课程成绩的3:7(即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考试)比例设置依然是主流,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等。

三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为化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有必要立足于学校“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三型人才培养定位,以服务规划实践、提升就业能力为宗旨,按照“适度、实践、特色、高效”原则,采取校内和行业两个导师,理论课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实践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师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地方业绩提升相结合的四个结合,以及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的三个开放等方法,以实现专任教师主持项目和毕业生中50%参与规划的前期调研实践、30%参与规划文本章节撰写或图件制作、20%参与文本撰写和图件设计制作以及项目结项为目标,开展本专业应用型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 以“三性、两需”为目标,确定实践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

以教育部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为基础,充分考虑粤北山区、粤湘赣边界地带社会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对人才需求,以及珠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不愿入职粤北的现实情况,以“三性”(即“地方性、实践性、创新性”)、“两需”(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为主要依据,以服务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原则,依托学科、面向应用,通过广泛吸取国内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听取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专家学者,广东省规划设计院、韶关市城乡规划局等行业领域专家、以及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基于项目实践、职业岗位需求,甄选并拟定本专业应用型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核心实践内容、课程标准和考核办法,梳理应用型实践课程的逻辑关系,并进行合理而有序的时间安排。突出实践应用课程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减少或删除与规划实践能力培养无关的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校内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训(实验)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校外课程比重。进一步缩减理论性课程课时数,增加绘图基础、画法几何、建筑设计基础、园林规划、村镇规划、三维建模与渲染、城乡设计等技能型、实践型课程。突出了快速手绘、微观空间设计与宏观空间规划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增加三性(即“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三型(“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在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8]。尽快建立起以规划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为导向有1年实习实践的实践课程体系。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0/0709/368.html



上一篇:封面照片简介:韶关学院图书馆
下一篇:韶关学院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因素分析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韶关学院学报版面费 | 韶关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韶关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韶关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