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明代中期关中士人与阳明学的学术分歧(3)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05: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格物的分歧 [83] “格物”与“致知”是宋明理学中最富有生命力的范畴,宋以后诸多儒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解对“格物”与“致知”进行了阐释,促进

二、格物的分歧 [83]

“格物”与“致知”是宋明理学中最富有生命力的范畴,宋以后诸多儒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解对“格物”与“致知”进行了阐释,促进了理学繁荣。朱子哲学特别重视“格物”与“致知”问题,他对此问题的解释被后世程朱学派的学者奉为圭臬。阳明早年对朱子的“格物”问题进行深究,并为之所困扰。阳明从《大学》古本着手,质疑朱子《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其弟子徐爱在《传习录》的引言中曾言:“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也。”②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页。正德三年(1508)龙场悟道解决了“格物”对阳明的困扰,“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③王守仁:《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吴光等编校,第1354页。。王阳明之格物,视“格”为“正”,视“物”为“事”,因此对“格物”的解释等同于“正意”,就是纠正人心的不正,以恢复本体的正。

阳明“格物”之说出现之后在理学内部受到普遍怀疑,这些怀疑既有朱子学派,也有阳明的友人与门生,关中学者由于绝大多数以朱子学为主,因此对阳明的“格物”说普遍持怀疑态度。

吕柟在格物致知说方面承袭朱子说,认为格物就是穷理,“格物”所穷之理并非一般的客观知识,也不是超越的天理,而是指日用常行之理。对于阳明及其后学提出的“格物”持反对态度,“格物还只是穷理,若做正物,我却不能识”④吕柟:《鹫峰东所语第十八》,《泾野子内篇》卷十三,赵瑞民点校,第129页。。并对王门后学罗近溪提出“良知现成说”所导致王学末流重悟轻修、脱略工夫实践的弊端提出批评:

今世学者,开口便说一贯,不知所谓一贯者,是行上说,是言上说?学到一贯地位,多少工夫!今又只说明心,谓可以照得天下之事。宇宙内事固与吾心相通,使不ー一理会于心,何由致知?所谓不理会而知者,即所谓明心见性也,非禅而何!⑤吕柟:《鹫峰东所语第十六》,《泾野子内篇》卷十一,赵瑞民点校,第103页。

吕柟此处关于“格物”之说是既有对王学批评朱子“格物穷理”的纠正,也有对罗近溪等人忽视日用常行中的修养工夫而只谈“明心见性”所导致禅化的批评,认为“圣人之道,极平易近人情,只在日用行事间见得。凡谈奥妙,念高远,俱是异端”⑥吕柟:《鹫峰东所语第二十四》,《泾野子内篇》卷十九,赵瑞民点校,第190页。。

胡缵宗和阳明关于格物问题的探讨在《愿学编》中有比较详细的记录,从谈话内容来看,二人对此问题有一定的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胡缵宗完全认同阳明格物的观点。在《愿学编》的另一处,胡缵宗对阳明释“格物”为“正心”提出质疑,认为阳明释“物”为“意”是错误的。在胡缵宗看来,“物物也,意亦物也,物与意义不相涉,亦何所本而以为意之用邪”⑦胡缵宗:《愿学编》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938页),第398页。,“物”“意”为二物,不存在关联性。阳明释“物”为“意”中的“物”是“格”的对象,和人已经发生实质性的认知和实践关系,因此已经具有了意义。胡缵宗理解的“物”是物理世界之物,既包含被认知的部分,也包含未被认知的部分,对于未被认知的部分根本不存在意义问题。就此而言,二人的分歧主要是在对“物”的内涵和外延的认知差异上。

对于同格物致知相关的正心诚意问题,胡缵宗与阳明也观念相左。阳明早年提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①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8页。。在心、意、知、物四者中“意”居于核心地位,其他三者依“意”来界定。阳明对“意”的重视与他对整个《大学》八条目的观点相联系。对“心”“意”关系,阳明多用“心之发”“心之动”说明“意”。“意”的意涵在阳明哲学中具有多样性,其主要含义为意识、意念、意向性行为等,凡心之所发,都是意。胡缵宗对阳明这一观点同样提出质疑:

然苟意用于正性耶?则性未发,犹在内也,将何以探其正不正而正之耶?意用于正情耶,则情既发,已在外矣,抑何以追其正不正而正之耶?且不知正之者物耶?意耶?倘以为情,则又求之外矣,抑心学耶?②胡缵宗:《愿学编》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938册),第398页。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1/0506/600.html



上一篇:关中理学与史志关系的典型例证高陵县续志
下一篇:习近平群众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超越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韶关学院学报版面费 | 韶关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韶关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韶关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