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心学理学关学的交会冯从吾文学观的融摄维度(5)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8 10:4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在冯氏学贵自得的思想主张下,其对诗文创作及相关评价也秉持了这一原则,于此而言,其论述举业文章时点出的为文需妙悟之说可为代表。其曰:“今

而在冯氏学贵自得的思想主张下,其对诗文创作及相关评价也秉持了这一原则,于此而言,其论述举业文章时点出的为文需妙悟之说可为代表。其曰:“今四子书治举业者,举能言之海内坊刻几于充栋,中间亦有当者不当者。然为举业而作,则为文而解其义不为身心,而求其旨也,虽能疑且思,思而有妙解出,若过于汉之训诂,吾终以为得而未得。是纸上之机括,非心中之妙悟。”[1]37这里冯氏认为举业文章若不是自家身心体贴出来的,即使其妙解有过于汉儒训诂,然而只能谓为“纸上机括”,所谓得而未得者,而真正的举业文章,理应是在“心中妙悟”指引下发抒一己的自得之见。是故,其在《观书吟》又阐述了文章写作中“立意”的重要性曰:“立言先立意,意定始修辞,欲得辞中意,当看未立时。”[1]310显然,这里的立意自然也是自家体贴出来的“自得”之意。至于主意从何而来,冯氏亦有专论曰:“仆以为六经孔孟,其正鹄也,濂洛关闽,其嚆矢也,注精凝神于此,务必至于解悟而后已,则此心确有主意,而后间取国策秦汉及诸子百家之书读之。”[1]253这里冯氏认为立意应首先解悟孔孟理学诸书以获得自家主意,而后涉猎诸子众作辅助之,以此方为文,方可为朴茂、为大雅,为艺苑良工。

此外,冯氏为文需自得的思想面向,我们从其对朱伯明诗集的评述中庶几亦能窥知,其曰:“伯明自幼即嗜书,而尤嗜诗。……自三百篇而下以及我明空同诸子诗,无不昼夜伊吾,朗然成诵,而伯明之诗遂骎骎入古人堂室矣。为汉魏则汉魏,为盛唐则盛唐,而绝无纤巧脂粉、掇拾饾饤之病。”[1]236冯氏谓朱伯明“为汉魏则汉魏,为盛唐则盛唐,而绝无纤巧脂粉、掇拾饾饤之病”不能不说是朱伯明博学众人而自成一家之言、自得于心的反映,而冯氏以此称述之,亦表明了其认为为文不可“纤巧脂粉、掇拾饾饤”的理论向度,而所谓“掇拾饾饤”,则明确指出了为文不可抄袭堆砌,而理应自得于心的理论诉求。

四、动亦是静与为文法门

主静堪谓冯氏重要的理学旨趣,但是融会贯通的冯氏又并非舍动以专言静,在前贤如张载“静亦有动”(8)参见张载《横渠异说·上经》。、程朱“以静制动”(9)参见朱熹《朱子语类》卷67。、阳明学“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10)参见王守仁《传习录》下。有关动静关系论述的影响下,其动静持论亦极具思辨色彩。如其首肯“心不妄动”解静之语曰:“心不妄动四字解静字,真发古人所未发,盖身不妄动易,心不妄动难,人心原是神明不测、活泼泼地的,岂能不动,只是不妄动,便是静,非块然如槁木死灰,然后为静也。”[1]39而其《答杨原忠运长》则详阐动、静之间的关系曰:“静时乃道之根本,方动时乃道之机括,动时乃道之发用。学者必静时根本处得力,方动机括处点检,动时发用处停当,一切合道,然后谓之不离。然必在静时根本处预先得力,方动机括处再一点检,然后动时发用处才得停当。”[1]261可见,对于冯氏来说,静乃是道之根本所在,而一切之动皆需在静时“预先得力”,方能停当无差。具而言之,“在这里,冯从吾说的静时的工夫是指戒慎恐惧、静坐和‘体验未发气象’等,而方动时的工夫则是指慎独、诚意。也就是提倡存养与省察同时进行,不偏一边。不过,由于静时是道之根本,动时是道之机括和发用,所以如果能在根本处得力,时时保持心体的湛然虚明,那么方动处就自然能够点检,其发用也就自然能够停当,‘随其所遇,不必一一推勘,而纲常伦理自然尽道,喜怒哀乐自然中节,视听言动自然合礼’,一切都会合于道。”[9]

值得注意的是,冯氏重视静并扩大了静的原属状态,而涵括了更为广泛的内容。其《示东昌聊城两学诸生》尝云:“有耳目口体便有视听言动,有视听言动便就有非礼处勿之云者,是动中求不动之意也,动而不动则动中能静矣,动中能静则静中能静,又何待言。静固静,动亦静,无内外、无将迎,此孔子之所以为四绝,而颜子之所以为四勿也。”[1]108对此,陈来总结曰:“冯从吾为关学学者,反对为学专归于静坐,所以主张不睹不闻是道体,可睹可闻、鸢飞鱼跃,亦无非道体;静是道体,动亦是道体。”[10]诚然,冯氏消融了动静的表面划界,代之于追求一种融合无间的动静状态,而一归于静。如其认为也应把读书、作文视为一种静坐休息的状态曰:“杜门静坐,息也。读书、作文、歌诗、写字,亦息也。与严师胜友讲道谈学,用以收敛身心,扶持世教,尤息之息也。如此常常用功,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1]149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1/0418/563.html



上一篇:钟立生油画作品
下一篇:考镜源流精心校点辑佚补缺关学文库之冯从吾集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韶关学院学报版面费 | 韶关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韶关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韶关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