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关中理学与史志关系的典型例证高陵县续志(2)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05: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判断,这些理学著述究竟有哪些历史特点和学术亮点?在国家、民族、道德、社会等等演变的过程中,这些理学思维与历史

最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判断,这些理学著述究竟有哪些历史特点和学术亮点?在国家、民族、道德、社会等等演变的过程中,这些理学思维与历史唯物主义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有哪些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继承与发展的内容?站在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立场,过去学人的国家、民族意识并不突出,国别之争逊色于文化之争,民族观念让位于华夷观念,因而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意味着变革与转折,意味着思想理念的巨大变迁。传统史志著述在强调道德、社会等历史范畴方面,固然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旨归,但在接受、包容域外文化方面仍葆有较强的张力,这也是其最典型的精神内涵。既跨越时空而又精于细故,思想的前瞻性和生存的因袭性交织演进,也是这种道德至上意识蔚成的现实结果。

值得指出的是,与吕柟三十余年磨一剑相比,白遇道所纂《高陵县续志》尽管历时不足一年,两者在体裁取舍、资料搜集和价值评估等方面,则明显有所传承又有所改变。从历史借鉴的角度来看,摆在白遇道面前的,大抵有三部县志模本可资参照:

其一,明吕柟嘉靖《高陵县志》。以“其言约而尽,其事核而彰,其议论允而确,太史氏笔也。其作志之良榘也”(明王九思《高陵县志序》)。师法吕柟《高陵县志》,乃是白遇道《高陵县续志》的基本准则。三原贺瑞麟序称:“吾谓悟斋所以续泾野者,当更有在。泾野遗书具存,莅官风徽,皆本于生平甘贫改过之旨,求仁取善之心。悟斋行将还朝,益以泾野为师,使人谓高陵今日复有续泾野其人者。志特一端而已。”临潼杨彦修序称:“光绪庚辰,主讲其邑书院,乃仿范氏《后汉书》之例,辑为续志,盖仍文简之旧而注明增益之,不猎前贤之美,不参偏私之见。举雍正壬子以后,迄光绪庚辰以前,采择補缀,穷晷穷膏,期年而遂告成。”归化程维雍序称:该志“条目体例,一仍泾野子之旧。文简而赅,事信而有征;推衍增益,而不逾其范,其必传也谂矣。”但这种借鉴并非衣钵尽袭,更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删掉了其中的《历数述》和《官职考》,但又增加了《缀录》,可谓有沿有革。

其二,清樊景颜雍正《重修高陵县志》。该志“搜讨亦勤,而缺漏殊多”。樊景颜,字子愚,邑明经,“为博学笃行士也”(丁应松《重修高陵县志序》)。重修县志历时十余年,樊氏在吕志基础上增添了《艺文志》,洵属有识。按说白之续修县志,此志以时间较近理当赓续,但白志却不以樊志为师法对象,虽然对资料有所取舍,有所援用,但在撰写体例上却直通吕志。清雍正十年(1732),《陕西通志》总纂称樊志“是诚实录,可以绍泾野矣。泾野有知,必引为同心,犹之扶风汉史,与龙门并显,其文同而非剿说,其词迁而无殊旨”,(沈青崖《高陵县志序》)樊氏也自诩“其褒贬笔削,衷于至当,传信传疑,维公维平”(《重纂高陵县志·纪事》),彰显了独家自信。但上述观点,均不被白遇道所认可。白氏坚持修志义理,与吕泾野理学思维完全一致;而樊志所在的康雍乾时代文字狱盛行,导致考据学风弥漫朝野,两者著述趣味截然不同,故而在思想赓续上也就有了较大的距离。

其三,清贺瑞麟光绪《三原县新志》。贺瑞麟,“绍明关学于秦中者也”,而“白子补诸生,受命执贽,从三原贺先生游”(秦安王作枢撰白遇道之父白长洁墓碣),说明两人之间有师承关系。贺氏在《高陵县续志》序中说:“昔范醇夫作《唐鉴》,用伊川先生之说,于中宗每岁书‘帝在房州’。伊川见之,乃曰‘不谓醇夫相信如此’。余不逮伊川万一,而悟斋此志间采拙论义法谬入其中,殆如醇夫之于伊川。”按:范醇夫即范祖禹,曾协助司马光梳理《资治通鉴》唐史编年;伊川即程颐,为程朱理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当年司马光强调《通鉴》的客观性,但也无法竣拒理学家的实际影响。白氏在县志中屡次采用贺氏“义法”,适足以见证两人的学术渊源。

白遇道《高陵县续志》的编纂,也不是资料堆砌,而是有其湛深的思想传承统系。作为清末翰林,白遇道传承了吕柟、贺瑞麟的经世思想,并且有所发扬、有所光大。在为其父白长义所撰墓表中,贺瑞麟指出:“赵仁甫九族俱残,恨欲投水而卒传程朱之学于北方;李二曲之父战死襄城,招魂葬齿,而身为一代真儒,名闻后世。……今遇道已贵,尤当务其远者大者,讲圣贤之学,即以心圣贤之心,行圣贤之行。如其乡吕文简公(吕柟)之为人,斯不愧立身行道之实,而孝思可慰矣。”按:赵仁甫即赵复,江西德安人,宋元易代之际,身处乱世却将程朱理学传往北方;李二曲即李颙,陕西盩厔人,明清易代之际,仍然坚守孔孟儒学,保持独立的逸民立场。贺瑞麟要求白遇道要像两位先贤那样,“以心圣贤之心,行圣贤之行”,像吕柟那样立身行事,可见其对白氏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白遇道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其实也是其思想传承的具体表现。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1/0506/599.html



上一篇:何为关学基于关学谱系文献的观念考察
下一篇:明代中期关中士人与阳明学的学术分歧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韶关学院学报版面费 | 韶关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韶关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韶关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